《尚书》 文献_文化荟萃_少昊金氏世界
首页
到顶部
到尾部
文化荟萃

《尚书》 文献

时间:2011/9/10 14:44:40  作者:未知  来源:网络转载  查看:264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1    《尚书》 文献《史记》载:…………非秦记皆烧之。…………天下敢有藏《诗》、《书》、百家语者,悉诣守...
1    

《尚书》 文献

《史记》载:…………非秦记皆烧之。…………天下敢有藏《诗》、《书》、百家语者,悉诣守、尉杂烧之。…………所不去者,医药、卜筮、种树之书。

秦始皇三十四年(公元前213年),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“郡县制”,要求根据古制,分封子弟。丞相李斯加以驳斥,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,以私学诽谤朝政。

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,下令焚烧《秦记》以外的列国史记,对不属博士馆的私藏《诗》、《书》等也限期交出烧毁;有敢谈论《诗》、《书》的处死,以古非今的灭族;禁止私学,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。此即为“焚书”

由此,中华远古历史,犹如消失一般,一直难以考证。

   《尚书》:

据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“百家讲坛”的叙述:

秦灭六国之后对六国的史籍进行收集焚毁,特别是《尚书》。

不过,秦始皇是有选择的烧,他有几种书是不烧的。比如:医学类书,卜筮类书,农业类书(种树的书),周易等等。(项羽火烧阿房宫却是不加选择的一把火烧光,结果是不管什么书籍都被烧了)

秦始皇为了彻底毁灭各国历史,秦朝官府在民间大肆搜集。如果有私下收藏《尚书》的,立即弃市(即当场斩首扔在集市、不准收尸)。

钱文忠教授说,到西汉文帝时期,《尚书》就仅存29篇。

《尚书》,类似于如今的政府档案,详细记载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各国历史。(我说:《尚书》或许包含中华人类有文明史以来的所有政权的历史)

钱文忠教授说,战国时期,有个叫伏生的,十岁起研读《尚书》,刻苦到把自己关到阴冷潮湿的石屋内。反复读《尚书》,系绳八十尺于腰间,每背诵一遍打一个结,把绳子都打满了。

公元前213年,秦始皇采纳李斯之见:焚书。

伏生把《尚书》藏到墙的夹壁里后,逃命到深山去隐居。到汉朝时,伏生才从山中回来。而伏生藏到墙夹壁里的《尚书》,此时被虫咬得只剩下一小半了。(以前的书籍是在竹简、木牍上刻成的。)

汉文帝刘恒听到后,征召伏生到朝廷,此时的伏生已经九十岁了,路也走不动了。于是汉文帝刘恒派晁错去见伏生,由伏生的孙女代为口授给晁错,晁错用隶书记下来,仅有二十八篇《尚书》。其他的,伏生因年事太高而忘记了。

后来在民间找到一篇《尚书》,共存二十九篇。

到王莽篡汉、刘秀复国的战乱后,这二十九篇《尚书》不见了。

汉武帝刘彻(公元前141年即皇帝位)时,鲁恭王被封在山东曲阜。为建王府,鲁恭王拆孔子屋,拆夹墙时,看到有竹简,见古文《尚书》五十八篇(一说是十六篇)。到西晋战乱,这五十八篇《尚书》又失踪了。

到东晋时,有个叫梅?(左臣右责的一个字)的人,献出《尚书》,有二万六千字。

后人证明,此《尚书》是伪造的。(可能是学司马迁伪造“三皇五帝史”吧?哈哈哈)

如今的《尚书》是伪本,只有部分可被接受。明知是伪书,但是没办法。

摧毁传统文化典籍是一种罪孽呀

       据秦始皇大公子扶苏的后裔说,《易经》本来是一部哲学书,后来才被变成《周易占卜》的书。

      汉朝以前的历史,特别是远古历史,有许多是司马迁编撰的。首先,他的尚书底本就只有29篇。加上汉武帝自以为居功至伟,逼迫司马迁作假。
      司马迁敢违背吗?他已经没有本钱了,司马迁的命根子都因为他为李敢说话而被残忍的汉武帝割掉,以至于后继无人。所以,司马迁写史记时,既使部分作假,他仍然可以名垂后世。

     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说,夏、商并非如秦始皇那样的国土面积,夏朝统治的国土,只在河南、山西一带,不过,具有高度文明。  很多地方都是各自为政权的。  到周朝时,有大小国家三千多个。 所以,除非真《尚书》再世,不然的话,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远古历史,是不容易说清楚的。

我认为,如今只有等秦始皇的后人或者那个世家后裔,把真本《尚书》的内容公布出来。否则,就很难说清楚《尚书》里的记载是什么事了。

 

   “找出来”的文献:

(一),盗墓找出来的文献

连接:http://tieba.baidu.com/f?kz=371538575

(中国盗墓史上的四大“文化传奇”)

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,鲁恭王扩建宫室,把孔子的老宅拆了。结果从墙的夹层中发现了许多古文经传,除了《孝经》外还有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论语》等大量简牍,史称“孔壁中经”、或“孔壁遗文”。这次发现,与“汲冢书”的发现一样重要,被列入中国早期的“四大文化发现”。

中国史学中一部重要著作《汲冢书》,是公元三世纪魏晋时期盗墓贼的贡献,此事一直为学术界津津乐道。当时有个名叫不准的盗墓贼盗开一座古墓后,发现墓里有大量的竹简,这让他很失望,盗墓是冲着财宝来的啊。因为墓内漆黑一团,不准就地取材,抽出竹简点着当火把,在墓内寻找财宝。后来当地人看到盗洞和古墓四周散落有竹简,知道有人盗墓了,便报告官府,这才事发。地方官赶到后,将墓内及散落地上的竹片收集起来,装了几大车。此即晋世祖司马炎当政时的咸宁五年(公元279年)十月,“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,得竹简小篆古字十余万言(《晋书•武帝纪》)”,“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,及官收之,多烬简断札,不复全次(《晋书•束晳传》”一事。

 闻悉此事后,当时的学术权威中书监苟勖、校书郎傅瓒等人对这批竹简进行了系统整理、研究,惊讶地发现竹简竟然是绝世之品,是包括《穆天子传》在内的魏国史书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后,把除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全部烧毁了。魏国史书因为陪葬于魏王墓中,而躲过了 “焚书”之劫难,其价值之珍贵不言而喻。后又经卫恒、束晳等学者的进一步整理,中国最古老的编年体著作《竹书纪年》出世了。后世史学家十分感动地称,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的一桩奇事,也是幸事,并依出土地,命名这批竹书为《汲冢书》。《汲冢书》的出土,在古代就被评为中国“四大文化发现”之一,可见其文物价值之高和重要程度。不准,也因此成为中国盗墓史上的名贼。

《汲冢书》是战国时成书,其学术价值和史料的准确性自然比司马迁的《史记》还具有权威性。后世不少学者从《汲冢书》中发现、更正了《史记》中的错误,特别是一些历史事件时间上的混乱。

《汲冢书》很重要,但盗墓贼不知道,盗墓毕竟也不是考古,其造成的损失也令人痛心。除了不准“不以为意,往往散乱”,竹简被当火把烧掉不少之外,由于发现现场大家也不知道这些竹简的珍贵,致使 “收书不谨,多毁落残缺”。

(二),拆人家房子找出来的文献

连接:http://www.txsyz.cn/blog.asp?id=77

汉景帝的儿子中另一位于文化继承有功的,是鲁恭王刘余。他以“好治宫室苑囿狗马”及“好音,不喜辞辩”著名,却因此意外地导致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发现。

  对于鲁恭王刘余“好治宫室苑囿狗马”,陈直《史记新证》写道:“鲁灵光殿遗址,出土有鲁九年所造北陛刻石(现藏北京大学历史系),盖为共王余之物,与本文正合。”

  这就是所谓“孔壁中经”的发现。

  汉代的墙壁,大多都是黄土夯击筑成的。谁会想到在这夯土中间,竟然深藏着文化呢?

  汉武帝时,鲁恭王为扩建宫室拆毁孔子旧宅,在夹壁中发现了古文经传多种,其中包括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等。在这批简牍文书发现之后,与儒学得到发展的同时,曾经出现了搜集和整理图书的热潮。汉武帝命令广开献书之路,又设写书官抄写书籍。当时集中了相当数量的书籍,外廷有太常、太史、博士之藏,宫内有延阁、广内、秘室之府。汉成帝时,又进一步访求天下遗书,并命刘向总校诸书。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,在校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儒学经典的不同底本。他宣布他发现了古文《春秋左氏传》,还说发现了《礼》三十九篇(《逸礼》)以及《尚书》十六篇(古文《尚书》)。这两种书据说都是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时所得到,由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献入秘府的。刘歆要求把这些书立于学官,并且与反对这一主张的博士进行激烈的论辩,于是经学中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流派。

鲁恭王刘余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。吴楚反破后,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鲁。好治宫室苑囿狗马,季年好音,不喜辞。为人口吃难言。……恭王初好治宫室,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,闻钟磬琴瑟之声,遂不敢复坏,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。

  ————《汉书 景十三王传 鲁恭王刘余》

 



Powered by OTCMS V2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