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部分 简说中国远古政权之三 炎帝魁隗氏政权之后是炎帝神农氏政权_少昊金天氏_少昊金氏世界
首页
到顶部
到尾部
少昊金天氏

第四部分 简说中国远古政权之三 炎帝魁隗氏政权之后是炎帝神农氏政权

时间:2011/9/9 10:05:05  作者:未知  来源:网络转载  查看:1001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第四部分     简说中国远古政权 之三  炎帝魁隗氏政权之后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炎帝神农氏政权传八任帝,执政虚记二百五十四年(西方纪元前5008年——西方纪元前4...

第四部分     简说中国远古政权 

之三  炎帝魁隗氏政权之后是炎帝神农氏政权

炎帝神农氏政权传八任帝,执政虚记二百五十四年西方纪元5008年——西方纪元4766年)。

炎帝神农氏的先祖为伏羲女娲政权的柱下史,世居秦岭以南的华阳地区。

神农氏的先祖与魁隗氏的先祖同源,皆出自于少典氏,共同居住在姜水,因此皆以姜为姓。

神农氏的第一代为伏羲女娲氏政权的大典氏,为柱下史,号神农氏。在位虚记约三十二年(西方纪元前5032年—前5001年)。

神农氏第二代……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六年(西方纪元前5001年—前4966年)。

神农氏第二代时,炎帝魁隗氏称帝后恐神农氏与其争夺帝位,便将神农氏一族封在了洛水流域的熊耳山,仍袭柱下史之职。

神农氏第三代……在位执政虚记约三十七年(西方纪元前4966年—前4930年)。

神农氏第四代……在位执政虚记约三十五年(西方纪元前4930年—前4896年)。

神农氏第五代……在位执政虚记约四十年(西方纪元前4896年—前4857年)。

神农氏第六代……在位执政虚记约三十年(西方纪元前4857年—前4828年)。

神农氏第七代……在位执政虚记约二十三年(西方纪元前4828年—前4806年)。

神农氏第八代……在位执政虚记约十九年(西方纪元前4806年—前4788年)。

神农氏第九代……在位执政虚记约二十二年(西方纪元前4788年—前4767年)。

 

西方纪元前4767年,神农氏第十代即位为大酋长。此时神农氏在中原地区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。神农乘炎帝魁隗氏内乱之机,联合中原地区各氏族各大部落西征。

西方纪元前4766年,炎帝魁隗氏被击败,第六任帝姜共工被迫让出帝位。神农在中原各大部落联盟的支持下坐上了帝位,建立炎帝神农氏政权。

炎帝神农氏政权共传八任帝,执政虚记二百五十四年(西方纪元前4766年—西方纪元前4513年)。

首任帝、神农,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(西方纪元前4766年——前4733年)。

二任帝、临魁,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二年(西方纪元前4733年——前4692年)。

三任帝、姜承,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八年(西方纪元前4692年——前4655年)。

………………

七任帝、姜克,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五年(西方纪元前4563年——前4539年)。

八任帝、榆罔,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七年(西方纪元前4539年——前4513年)。

炎帝神农氏政权初都于陈留(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),炎帝五年(西方纪元前4761年)迁都于宛丘(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城北)。

二任帝临魁又迁回陈留,三任帝姜承迁都于穷桑(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),四任帝迁都于呜皋(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)五任帝迁都于宜阳(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),六任帝迁都于榆林(今山西亚城高平市北神农镇)。

七任帝姜克迁都古阳(今山西临汾市古县东北)。

八任帝姜榆罔初都于伊川(今河南洛阳市南),榆罔三年(西方纪元前4536年)迁都穷桑,榆罔七年(西方纪元前4532年)又迁回伊川,榆罔十二年(西方纪元前4527年)再迁榆林。

炎帝神农政权的统治区域,鼎盛时期南至交趾(今越南中、北部地区),北至幽都(今北京市一带),西至三危(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),东至旸谷(今东海沿岸地区)。这是中国远古时代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统一,东西南北大小数千个部落共尊炎帝神农氏,史称“万国共朝” 虽然这种统一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,但也足以证明炎帝神农氏政权当时的影响之大,范围之广。

炎帝神农氏政权前后共传十七代(前九后八),有天下五百二十年(西方纪元前5032年———西方纪元前4513年)。西方纪元前4513年,炎帝神农氏政权被黄帝轩辕氏姬芒所灭。

 

中国远古时代在炎帝神农氏政权以前基本上是知母不知父,神农氏以后才有了较为明确的父子代系。但这种父子代系大多数难以确认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父子。因为此时的女子受传统的对偶婚影响,背着丈夫“偷情”者居多,所生子女名义上虽然属于丈夫,血缘上就很难说的清楚。

是炎帝神农氏政权开创了中华人类的血缘父系制度。

与父系制度同时诞生的还有代表个人身份的标志——名子。

在炎帝神农氏政权以前,大多数人是没有名子的,他们基本上都是以氏族名号代称。如:伏羲氏族的人都可以称伏羲,共工氏族的人都可以称共工,少典氏族的人都可以称少典……往往是帝王的名号与氏族的名称相混,祖宗的称号和子孙的称呼雷同。所以,此前历史上的发明创造很难确认某件事是由某人发明的。为了杜绝这种混乱,炎帝神农氏政权提出建议,要求每个人成年以后都要有自己的名子,以示区别。但这项建议并没有得到落实,除一些执政的大小头目外,普通族民很少有人响应。因为当时很多人都习惯于没有名子,他们认为:有没有名子都一样,只要知道自己是哪个部落的人就行了。

 

帝明十七年(癸卯年,西方纪元前4638年),兴起于黄河以北的史皇仓颉氏强大起来,公然称帝,立都于阳城(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),建立史皇仓颉氏政权与炎帝神农氏政权相对抗。

 

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说:炎帝的后代是炎居;炎居的后代是节并、伯陵和灵恝。

炎居的第一个分支:节并的后代是戏器;戏器的后代是祝融;祝融的后代是共工;共工的后代是术器和后土;后土的后代是噎鸣和信;信的后代是夸父;夸父的后代是西岳;西岳的后代是先龙;先龙的后代后来发展成为势力强大的羌戎…………。

 

炎帝魁隗氏后代祝融氏一支也有很大发展,在长江以南后来发展成为祝融八姓。这八姓是:己、彭、秃、董、妘、曹、芈(羋,mǐ 读米音,第三声)、斟。此八姓后来都成为独立的诸侯国,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芈姓,于西周时在江南建立楚国,曾一度成为“春秋五霸”和“战国七雄”的重要成员。

 

抗日战争时期,在我国湖南长沙子弹库,曾出土一幅战国时期楚国的帛书,其内文有:“炎帝乃命祝融从四神降,奠三天,□思鼔,奠四极……共攻□步,十日四时……”等语。

 



Powered by OTCMS V2.2